从洋货遍地,到世界工厂;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大国,中国以60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300年工业化的历程。惊人的跨越,见证着艰难而辉煌的历程,也预示着充满希望的前景。
60年演绎一个惊人的变迁:人口最多的农业大国已成长为世界瞩目的工业大国
打开尘封的记忆,那是一段令人汗颜的历史:当新中国诞生之时,民族工业景象惨淡。洋火、洋灰等这些从旧时代遗留下来的名称,可以说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基本处于空白状态。
根据有关部门的统计,1949年前的100年间,中国工业发展积累下来的固定资产只有可怜的100亿元。
从三年恢复,到“一五”计划,中国工业在艰难中起步。而在此后的风雨征程中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工业始终站在前列,充当着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工业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工业装备技术水平迅速提高,国有工业面貌一新,乡镇工业异军突起……
站在新中国成立60年这个新的节点上回望历史,一个最根本的事实是,中国经济发展,有赖于工业持续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化进程的迅速推进。就像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金碚所说:“工业一直是我国改革开放前沿领域,也是国际竞争力提升最快的产业。”
惊人的跨越,锻造共和国经济的脊梁:目前中国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的已有210种。一个曾经连铁锅都要砸掉炼钢的国度,如今正在为无法消化过剩的生产能力而烦恼;一个曾经的“贫油国”,崛起了一座座石油新城;一个曾把轿车当作奢侈品的国家,如今正在为扩大消费而鼓励汽车下乡。
数据的对比,让我们自豪:1949年我国钢产量只有15.8万吨,不到世界产量的千分之一,如今粗钢产量突破5亿吨,占全球产量的近40%。1949年我国原油产量只有l2万吨,2008年接近1.9亿吨,是1949年的1500多倍。1959年我国汽车产量只有1.6万辆,而2008年逼近千万辆大关。
“中国轻工产品目前出口到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已成为许多轻工商品的国际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成为重要国际贸易集散地和供应地。”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会长步正发说,目前我国自行车、缝纫机、电池、啤酒等100多种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陶瓷、自行车等产品占国际市场份额的50%以上。
中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工业大国,正在向工业强国迈进。
石化工业:点燃中国工业腾飞的火炬
10多层楼高的塔罐群、纵横交错的管线、戴着头盔穿梭其间的工人……在中国东北的老工业城市抚顺,一个投资200多亿元的“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生产基地正初具雏形。
“我们的目标就是要从新中国炼油工业的摇篮向世界级炼化生产基地迈进。”基地的建设者中国石油抚顺石化分公司总经理李若平说。
一个“通信世家”的悠悠60年
一个身处宁夏,一个远在北京,银川市电信局退休老职工闫茂菊大妈笑眯眯地望着“对面”的新华社记者,大声说:“我刚上班的时候,连电话都没见过,想都想不到这辈子能开上视频会议,你和我隔这么远能互相看见谈话,变化太大啦!”
中国汽车工业:见证自主创新的力量
2009年,中国的汽车工业注定又要写下亮丽的一笔。在4月举行的第十三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上,中国汽车业的龙头企业——中国一汽携解放、红旗、夏利、奔腾等22款自主车型参展,这也是中国一汽首次以自主品牌阵容亮相国际车展。
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让一汽的一举一动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曾几何时,这家奠基于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汽车巨子还只能靠“描红”式的模仿求得生存。如今,在新能源开发与应用,汽车电子、轿车发动机开发能力等方面,被誉为“我国汽车工业摇篮”的一汽已经有了与世界对接的技术水平。
煤炭工人见证新中国煤炭产业的变迁
煤炭,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在我国贫油、少气、富煤,能源禀赋失衡的条件下,煤炭产业成为我国能源供应的支柱产业,其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工业整体实力的进步。
虽然我国煤炭资源富甲全球,但建国初期全国煤炭年产量只有3000多万吨,连国内基本用煤都不能完全满足。而到2008年,全国煤炭产量超过27亿吨,占整个能源生产量的76.5%,煤炭消费量占全国能源消费的70%。
60年磨砺创新利器:一个曾经技术落后的国家在坚忍不拔学习、引进与创造中超越自我、追赶潮流
危机,突破的前夜——一个新的科技革命在世界范围内孕育。正在突破重围的中国工业,积蓄着新一轮起飞的力量。
新能源汽车,这个新兴的概念已经在中国工业结出果实。去年12月,比亚迪推出了不依赖专业充电站的新能源汽车——比亚迪FDM双模电动车。面对金融危机带给全球汽车业的变革和冲击,比亚迪这样的中国企业选择“弯道超车”,试图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先机。
2009年6月12日,在深圳“绿色行动日”推广清洁能源汽车活动现场,市民在试驾比亚迪双模电动轿车。
事实上,中国工业从起步开始就蕴涵着自我创造的精神,尽管这条道路充满艰辛、荆棘遍布。人们不会忘记,1956年,国产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被人们亲切地描述为“用锤头砸出来的”。
无数的“第一”,书写着中国工业艰难创造的传奇:1952年,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研制成功;1955年,中国第一辆拖拉机制造成功;1958年,中国第一台黑白电视机研制成功;1961年,中国第一台1.2万吨水压机研制成功;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而当国门打开之后,引进、消化、吸收的技术不计其数。生物、航天、信息、环保等新兴技术的突破,钢铁、纺织、煤炭等传统领域技术改造,正在极大地改变着中国工业。
传统产业已不再是旧日的面貌。2009年8月的一天,记者在山东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10301工作面看到,综采队长孙健全正在发布指令:“机尾全部联动,采煤机送水,转载机准备启动……”他对记者说:“一个小时能产2000多吨啊!这些设备都是我们自己研发、设计、制造的,我们现在是遥控操作的‘白领采煤工’呢!不光把技术卖给外国大公司,还到国外去帮助开矿。”
由山东省兖矿集团兴隆庄煤矿承担实施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600万吨综放工作面设备配套与技术研究”项目,经过10年试验研究,攻克了25项世界采煤业难题,在该煤矿运用的我国第一套大功率综放开采设备,实现年产能力680万吨,提高原煤生产效率8.5倍(2002年8月摄)。
新兴产业在不断抢占领先位置。一流公司做标准,二流公司做服务,三流公司做产品。中国开始越来越多地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在2000年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上,中国自主研发的TD成为第三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之一,也是我国通信业百年史上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2009年1月中国移动获得TD牌照,目前已覆盖全国38个城市。
而此时,在南方的无锡市,中科院无锡高新微纳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科技人员们,正在对继互联网、移动通信之后全新技术领域传感网进行攻关。他们要把传感系统和3G中的TD技术结合起来,开辟出“感知中国”的新天地。
我们并不讳言创新能力还有很大差距,但决不停止追赶与超越的步伐。这代表着中国工业前进的方向和未来的希望。
在竞争中抓住难得的机遇,让信息化为工业化插上腾飞的翅膀
2008年6月29日10时,在原信息产业部所在地北京西长安街和万寿路两个办公地点,历经10年的信息产业部牌匾被撤下,并更换为工业和信息化部。这一静悄悄的更改标志着中国工业内涵的巨大变化。
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正是中国工业由大变强的新出路。
事实上,中国的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从世纪之初就已经起步。“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不断提高我国信息化水平,我们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朱宏任说。
时针拨回到60年前,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通信基础十分薄弱。“我刚上班的时候,连电话都没见过,想都想不到这辈子能开视频会议,你和我隔这么远能互相看见谈话,变化太大啦!”接受记者视频采访的银川市电信局退休老职工闫茂菊大妈说。
60年来,信息通信网络历经从电报网到电话网,从模拟网到数字网,从国内网到国际网,从语音网到信息网的一次次跨越。目前,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国家信息高速公路基本架构。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正在越来越多进入到工业生产领域。南通振华重型装备制造有限公司是一家大型港口机械、海上装备制造企业。走进厂区,新生产出的大型吊机一字排开。新研发的轨道吊格外抢眼,由于融入了信息技术,吊机实现无人驾驶。企业负责人说,这是一个新的尝试,也将得到市场的认可。
中国特色电子商务体系正在形成,综合类电子商务服务商成为新兴的信息服务行业,工业电子商务成为主导行业态势的电子商务平台,大企业电子商务成为企业信息化重要组成部分。钢铁企业也在信息化之中变得“柔软”起来。中钢集团等面向全钢铁行业的现代生产型服务的龙头企业诞生了。
“用一部互联网3G手机,我就可以在世界各地随时监控我们任何一个工厂的生产状况,也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客户面对面讨论业务。”宁波奥克斯进出口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井泉对记者说。
60年风雨兼程,60年书写辉煌。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工业将在挑战中向着现代化的目标勇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