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开局,各行各业都在积极布局“双碳”目标。在技术革新的视角下,如何助力企业加快智能化建设步伐,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今天,以“智·能融合 迈向碳中和”为主题的WAIC 2021 智能趋势论坛在上海世博中心隆重举办,多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以及科技企业代表汇聚一堂,为打造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现代经济体系开辟出一条更快速度、更低成本、更高效率的减碳之路。
前方高能
追“绿”者释放重磅信号
李栋
东浩兰生(集团)有限公司总裁
李栋强调,实现“双碳”目标不仅要协调经济增长、能源消费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之间的关系,更要立足全局,统一谋划,在充分实施节能减排创新技术应用的同时加强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共同搭建开放创新、协同一致的低碳道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
孙晓
中国国际商会多边合作部部长
如果说实现碳中和目标是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蓝图,在孙晓看来,企业的力量就是这一蓝图中的一个个拼图。“我们绝不能忽视企业在其中的作用,希望与更多企业和机构携手探索绿色低碳发展解决方案,为建立未来世界贡献更多力量。”
李俊峰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首任主任
《碳达峰碳中和,中国发展转型的新机遇》
应对气候变化实质上是一场发展转型的竞争,李俊峰认为中国必须从资源依赖转向技术依赖。在看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发展转型内在要求的同时,通过国际开放合作积累相应技术,化挑战为机遇,使人类生活更加美好。
朱旭峰
清华大学全球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
清华大学科技发展与治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与城市治理》
生物特征识别技术在为城市治理提供技术赋能的同时,其自身面临的技术风险、数据风险、伦理风险等问题也日益凸显。朱旭峰建议要使城市治理技术更具敏捷性、包容性和多边性,充分利用相关技术的赋能机制、应用领域差异化及社会风险应急预案。
何勇健
国家电力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战略规划部主任
《坚持绿色发展,提升绿色价值》
何勇健表示,节能降耗与减碳是同根同源的。通过利用数字技术打通能源行业‘碳链’和‘电链’,促进新能源发展和源、网、荷、储端的协调互动,大幅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提高清洁电力的绿色价值,助力全社会以最低成本实现碳中和。
毛涛
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中心能源资源环境研究所所长
《“双碳”目标下企业面临的新挑战和新机遇》
应对碳中和挑战,毛涛为企业描绘了清晰路径:从单打独斗转向协同治理,从技术探索转向成熟应用,从重行政管制转向重供应链协同,从以化石能源为主转向清洁能源的利用,从传统产业模式转向创新技术升级,从消极应对转向主动布局。
赵永占
ABB电气中国总裁
《赋能实现碳中和,共行创新绿色发展之路》
低碳减排是企业公民的社会责任。赵永占介绍了ABB的电气化+自动化+数字化手段,通过广泛的产品组合与高效节能的解决方案,为智慧城市中的智慧园区、智慧交通、智慧建筑等各种应用场景提供可靠电力保障,提升整体电气化率与能源使用效率,赋能智慧城市发展,加快建设低碳社会,达成全球1.5°C温升目标。
熊宜
施耐德电气高级副总裁、战略与发展部中国区负责人
《减碳赋能,洞见未来》
施耐德电气的战略愿景是赋能所有人最大化利用能源和资源,推动人类进步和可持续的共同发展。熊宜展示了施耐德电气帮助用户减少碳排放的路线图,通过提供专业的设计咨询、数字化产品和解决方案以及全生命周期服务,为客户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献计献策。
张宇
英特尔公司物联网事业部中国区首席技术官及高级首席工程师
《保护地球,从“芯”起步》
张宇精准指出,碳中和背后需要大量的数据驱动,涉及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传输以及数据计算。英特尔通过AI+5G+边缘的全面产品布局与从云到端的智能部署,积极开拓边缘计算的全新使用形态,减少数据搬移,为碳达峰做出应有的贡献。
张朝辉
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
《车轮驱动下的“碳中和”变革》
移动机器人已成为碳中和变革中的基础设施,为全场景节能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张朝辉介绍了优艾智合一体化解决方案在智能制造和智能巡检运维两大场景中的深度应用,帮助工厂提升自动化与智能化水平,使生产运营环节更加稳定连续、高效节能。
思维碰撞
携手共谋低碳未来
除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演讲,本次论坛还通过圆桌讨论的形式,邀请多位重量级嘉宾共同探讨实现碳中和的创新路径。怎样权衡能源、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重点领域实施深度脱碳的举措是什么?如何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与碳中和相衔接,使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深度融合?在WAIC 2021 智能趋势论坛的直播回放中,您都可以找到答案。
扫描下方二维码
观看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