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在工业4.0时代,我国的制造业如何快速转型升级?如何提高产品质量,提高竞争力?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制造企业。对于这些问题,近日,有不少的专家对此进行了解答。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也是全球经济竞争的制高点。“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发展关键期,中国制造如何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近日,不少专家学者纷纷撰文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
工信部部长苗圩为《2015—2016年中国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蓝皮书》作序时表示,“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制造业提质增效、由大变强的关键期。从国际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日益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推动全球制造业发展进入一个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新时期。从国内看,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动能转换困难相互交织,我国制造业发展也站到了爬坡过坎、由大变强的新历史起点上。必须紧紧抓住当前难得的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制造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
打造制造强国要重塑工匠精神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所长黄群慧近日撰文指出,我国已成为一个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当前亟待抓住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推进制造业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的战略转型,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正是高质量“中国制造”的文化基础。工匠精神的培育,仅靠宣传教育是不够的,直接移植日本、德国的工匠文化也难以实现,需要改善社会文化环境与完善激励制度相协同。合理的激励制度,能够引导培育产业工人精益求精的行为习惯,最终形成体现为工匠精神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这就要求围绕产业工人的技能提升培训、钻研精神奖励、创新导向激励、职业社会保障等建立完善相应的激励制度体系。当务之急,是解决“精英型”技术工程人才培养问题,要通过深化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填补职业教育不能满足制造强国建设要求的空白。
以创新提升传统制造业竞争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技术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马名杰接受采访时强调,对我国传统制造业企业来说,不一定做大,但一定要做强。传统制造业企业同样可以通过引入先进的信息、制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升级生产工艺、革新设计方法、重塑生产流程、开发出新一代产品,以创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传统制造业企业如何做强,一是要靠创新塑造新的企业竞争优势,二是要练好管理的基本功。从对企业转型升级的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提高研发设计能力和加强品牌建设是企业塑造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但不可忽视的是,提升企业的供应链管理和质量管理等软实力也是重要因素。实际上,我国多数企业与国外同行的差距首先是管理上的差距。所以,技术创新是关键,管理和组织创新是基础,企业要做强,两者不可偏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