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7月23日至24日,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在东莞举行,由劲胜精密联合华中数控等企业联手打造的东莞首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在会议期间获得工信部肯定,东莞市政府还与相关企业签署了《东莞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推广合作框架协议》。
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对于在东莞从事智能制造的人来说是好消息频传的日子。
先是7月22日,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东莞市推广建设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将通过财政资助、奖励、融资租赁贴息、风险补偿等政策扶持,争取在东莞市推动建设100条以上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
随后是7月23日至24日,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经验交流会在东莞举行,由劲胜精密联合华中数控等企业联手打造的东莞首个智能制造试点项目,在会议期间获得工信部肯定,东莞市政府还与相关企业签署了《东莞市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应用推广合作框架协议》。东莞瑞必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终端行业视窗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还顺利入选工信部2016年智能制造专项项目。
政策红包接连不断,业界发展连获好评,更大范围的示范合作已在路上,好消息一个接一个,让东莞智能制造的朋友圈里这两天格外热闹,有人评价,这可以视为东莞推动智能制造产业发展进入2.0版本。
众所周知,2014年,东莞在全国率先旗帜鲜明地提出,2014年至2016年,东莞市财政将连续三年、每年安排2亿元,专项用于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企业在莞注册成立一年以上,且在2014年1月1日投入、投资100万元以上的技改项目即可申报“机器换人”专项资金补助。
这一政策的发布,可以说吹响了东莞全面启动“东莞制造”向智能化生产转型的号角。有了政府搭台助一臂之力,此后,“机器换人”在东莞呈现井喷式增长。查看过去两年公开的官方数据可以发现,仅2014年,东莞“机器换人”资助项目的数量,就远超过去10年技术改造资助项目的总和。2015年前三季度,全市共完成工业技改投资169.8亿元,增长166%,增速位居全省第一。这一强大的技改需求数据所带来的是,过去两三年,智能制造相关领域开始加速向东莞聚集的产业引进路线图,使得原本装备制造业不强的东莞迅速完成了智能制造产业链的前期布局。
有人或许会问,既然“机器换人”如火如荼,智能制造产业又在加速聚集,为什么不继续让其按照产业惯性向前发展,而在此时又出台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的推广政策。在笔者看来,此举实际上是当地主政者早已规划好的产业发展路线图。诚然,过去三年,在政策大红包的鼓励下和全球智能化生产的大势所趋下,很多以前犹豫不决的制造工厂老板都冲进了“机器换人”的浪潮中,而很多围绕智能制造产业链周边的企业也被东莞制造乃至珠三角制造智能化生产转型需求的大蛋糕吸引而来。但我们同样不能忽视的一点是,并不是所有来的都是好的,也并不是所有来的都是适合东莞的。
从全球范围来讲,目前德国已经在往工业4.0进发,而以东莞制造为代表的中国制造却处于工业1.0、2.0和3.0叠加的时代,这一现实状况导致,很多处于工业1.0、2.0时代的制造企业,它们在进行“机器换人”时,出于制造工艺和成本等因素考虑,暂时不需要用到高精尖的机器人产品,一些在国际上摆不上台面的智能制造生产线在它们那里却成为绝佳的选择。用的是不稳定、不精准、粗制滥造的核心零部件,智能制造生产线上马后只能按照一个轨迹走,换个产品就得重新加装设备或者重新定制软件系统才能搞定,毫无柔性生产可言,承诺三年回本的智能设备却在三年后开始故障不断,难见效益。不客气地讲,这样泥沙俱下的“机器换人”,在东莞并非只是个案,这样下去导致的结果是,政府原本希望通过扶持“机器换人”带动东莞制造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全球贸易竞争力的愿望,将因为参差不齐的个体实践而渐行渐远,而期待培育起以智能制造为代表的新支柱产业布局也将无从落地,对标工业4.0更是无从谈起。
显然,这次推广建设普及型智能制造示范生产线的一系列举措,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政府指挥棒正在发生变化,东莞智能制造的未来,将不再属于一窝蜂不分优劣的跟风者,而只属于那些致力于中国制造“强心健骨”、勇于追赶全球制造业“皇冠”的梦想追求者。
如此看来,此次智能制造示范点验收交流获国家部委点赞,对于“东莞制造”和“东莞智造”而言,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恰恰是另一个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