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机器换人”在我国大力推行的时候,在工厂员工开始担心自己的工作会被机器人所替代的时候,我们想象中的“机器人让人类丢掉饭碗“的局面好像并没有出现。”机器换人“也一般出现国内几家先进的工厂,中小企业机器换人还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机器换人有那么难吗?
自从德国政府在2013年正式提出工业4.0的概念,我们便开始想象和讨论工业4.0时代机器人完全代替人类工作的画面了。自从中国发布《中国制造2025》,鼓励和引导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智能化发展,中国迈向工业4.0的脚步逐日加快。
但是,很多人担忧的“机器人让人类从此丢掉饭碗”的局面好像没有要到来的意思,那些活灵活现的机器大多也只是出现在新闻报道上的几家先进工厂。富士康的厂区搬了又搬,百万机器人计划口号大过实际。大规模的机器人换人并没有实现。
工业成本日益升高,市场需要也在起伏摇摆,国家政策鼓励转型,这些因素显示着机器换人的必要性。道理我们都懂,可是,为什么机器换人这么慢,这么难?
资金:传统机器换人投入太高
在工业上使用的工业机器人,可不是像家庭里使用的服务机器人:几百块钱就能买一台(扫地机器人)。我们来算一笔账,工业上使用的单轴轨道机械手,加上一套伺服控制,只能实现一个水平方向上的移动功能,这样的造价便宜的几千元,精密的上万元。如果要实现立体动作,增加多个功能(抓、移动、放等),保守估计都要十万元。假设一台机器人能代替3个工人,那么一个大约300人的中型工厂,要实一半的机器换人,就要投入五千万之多。
实际上,机器换人的成本比我们粗略计算的要高很多。
机器人造价太高
机器人产线的改造技术要求十分严苛。机器人可能在目标产品做完之后,甚至做了一半订单缩减,就毫无用武之地了。如果要另外生产其他产品,那么机器人的生产线改造又是一个麻烦的大工程。近几年,受到市场和订单起伏不定的影响,小编曾经为一个工厂制作了一台非标机械手设备,造价大约十万元。工厂把机器拉过去使用了一个星期不到,生产的订单就做完了,机器就此闲置了起来。
而使用工人的好处,便是“即插即用”,能够随时换岗,稍微培训就能从一种产品转到另外一种产品。在订单多的时候就多招人,在订单少的时候就裁掉一些员工,企业可以灵活运作。
因此,要把传统产线完全改造成机器人换人的效果,投入的成本会非常高,需要几年才看得见收益,回报时间太长,让很多缺少资金的中小厂家望而却步。
装备:机器人核心技术缺乏
我国的工业技术薄弱,缺乏科技核心技术,机器人尤甚。
机器人的核心在于电机,而电机的核心技术则掌控在外国企业手中。根据国际机器人联盟的报道,中国机器人数量占到了全球机器人数量的三分之一,但是绝大部分是德国、日本、美国等国家的品牌。中国品牌的机器人大多采用外国核心零件,然后自己组装,缺乏技术竞争力。虽然国产机器人价格便宜,但是据数据显示国产机器人平均无故障时间为8000小时,而外资品牌可达到5万小时。
而随着信息和经济深入的全球化,国外品牌也意识到中国这个有着巨大潜力的机器人市场,国际巨头纷纷在中国设立战略基地,对我国自主研发技术造成极大的冲击。
只有核心技术掌控在自己手中,机器换人的成本和门槛才能降下来。
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短缺
所谓的机器换人,“无人工厂”,并不是完完全全不需要人手。机器的运行过程中难免出现种种故障,机器人的系统设计和改造也需要有专业知识的技工。据统计,汽车行业平均10台机器人需要一名技术服务人员;非汽车行业平均5-6台机器人需要一名技术服务人员。
但是,我国在人才培育的工作上向来不足以满足市场。一方面,机器人技术含量高,专业知识涉及广,加上各个行业各种机器人的差异明显,跨越较大,导致机器人的人才培养困难而长久。另一方面,国家和个人对机器人的知识储备不够重视,近几年来虽然开始倡导发展高新技术,但是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依旧不够健全,经常导致人才流失。
机器人行业的技术服务人员缺乏,也间接地提高了机器人换人的代价,导致机器换人难上加上。
专业人才培养是个大问题
总结
不是不想机器换人,实在是企业做不到啊。小编认为,机器换人不单单是企业自己的事情,也是整个国家工业的历史任务。引进发展资源、颁发引导政策、协助企业转型,在工业4.0的大门之前,还需要国家再推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