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17日发布2013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统计数据。据了解,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通过统计信息交换的方式,第一次实现对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较为全面的统计。统计显示,2013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工业机器人近3.7万台,约占全球销量的1/5,总销量超过日本,位居全球第一。
未来6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据统计,2013年国内企业在我国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9500台,按可比口径计算,销量较上年增长65.5%。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总量超过2.7万台,较上年增长20%。
根据工信部发布的《关于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须形成完善的工业型机器人产业体系,高阶产品市场占有率提高到45%以上,机器人密度由目前的约21达到100以上。这意味着我国工业机器人的数量将在未来6年增长约4倍。
巨大市场机遇就在眼前,在各国加紧抢占机器人技术和市场制高点的时候,我国机器人应该迎头赶上,以虎口夺食的勇气从国际机器人巨头手中抢夺市场份额,不仅要抢占中国市场,更应该冲出中国,竞争于全球市场,为中国机器人产业在国际上占据一席之地。未来6年是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机器人对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性
经过30年的高速增长,中国经济到了转型升级的关键节点。随着中国劳动力、土地、电力等生产成本上升,全球制造业的厂商纷纷开始重新寻找成本低廉的生产基地。目前来看,越南、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为外国制造企业的首选之地,而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一时陷入窘境。
一方面,中国工业产业正在“茁壮成长”,中国还没完全发展为真正的发达工业国家;另一方面,过去设在中国的跨国企业生产加工工厂甚至中国本土企业工厂都在逐步向其他国家转移。东南亚动荡不安的政治形势,又给他们增加了不少的顾虑,中国的社会环境稳定,而且经过了多年的发展,国内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物流和硬件配置,更重要的是,如何解决劳动力成本问题成为制造业转型的关键之一。有专家认为,机器人可以作为中国制造业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
专家表示,很多所谓的产业转型是简单的工艺和设备改造,只是局部的小修小补,但制造业的转型最重要的应该是制造模式的变化,摆脱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发展模式,机器人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小觑。
据介绍,应用在制造领域的工业机器人主要包括:点焊机器人、切割机器人、喷涂机器人、装配机器人以及移动机器人等。与人工相比,它有着很多不可比拟的优势。
机器人可以承担很多危险或令人厌烦的工作,可以避免工伤和许多职业病。第二,机器人以相同的方式完成工作,产品质量稳定,会给企业带来确定的效益。第三,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地工作,生产效率可以预测,库存量也可以得到较好控制。此外,机器人还可用于小批量生产,灵活性较高。
“制造业将向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已是共识。发达国家已将机器人作为智能制造系统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我国还在追赶与发展阶段。数据显示,我国目前的机器人密度(每万名生产工人占有的机器人数量)只有21,距离全球55的平均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天然说。
机器人有望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一个切入点和重要增长点,并将影响全球制造业格局。
案例已经证明机器人的价值
“指令一下达,汽车的玻璃窗自动传送至作业台上,涂胶机器人就会沿玻璃四周涂上一圈胶水,然后再传送到工作人员手上进行安装,整个过程不到40秒。”在江铃小蓝分公司总装厂,技术组张组长向记者演示了一台涂胶机器人是如何工作的。
“它可替代人工从事简单、重复的工作,不仅可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还能节省成本。”张组长告诉记者,据测算,这样一台涂胶机器人,完成一辆汽车9块窗户的涂胶只需5分钟,如果是手工涂胶则需要10分钟,时间省了一倍,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此外,手工涂胶必须使用支装胶,在同等用量的情况下,比机器人使用的桶装胶贵了50%以上。
广汽菲亚特焊装车间设备组组长孙凤锁向记者介绍:“电阻点焊和弧焊产生的光线、烟尘对人伤害很大,还有的汽车部件一两个人根本搬不动。”而且机器人焊装只要设定好程序就能保持超高精度。在总拼工位,机器人完成全车200多个点的焊接只要92秒,人工焊接则需半小时。
志高空调生产工艺部科长罗伟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台机器人能够做的事情,相当于2个工人一天两班倒的工作量。相当于一台机器人“抵”4个人力工作量。以每个工人年薪4万计算,一个30万的国产机器人成套解决方案能够在2年时间内收回人力成本,剩下的一台机器人平均寿命之内的10年时间就可以节省出100多万。“这还不算机器人能够24小时工作等因素。”
“一台机器可代替12-15个熟练工人”,千山药机设计师张耀介绍,大型高速医药自动化生产线上的产品检测机器人每分钟可以检测600-1200个药瓶,而最熟练的工人一秒也只能看1-2瓶。更重要的是,机器漏检率可控制在万分之五以下,而人工漏检率则在百分之十到二十,“异物注射到人体可能会致死,人工灯检的精度已达不到新的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要求。”
中国机器人市场被国外企业占据
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大巨头瑞士ABB、日本发那科及安川电机、德国库卡都在中国设立了分公司及合资公司,四大企业已占国内市场比重高达70%左右。在制造领域,依然是瑞士、日本、德国等海外企业的天下。
咨询公司Solidiance亚太区总裁迪埃特预计中国本土4大机器人设备制造商加在一起仅占中国市场份额的5%。
从2008年至2013年,中国购买工业机器人的增幅平均每年为36%。不断增长的需求主要来自大型跨国制造业企业,尤其是汽车行业。中国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汽车制造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占中国总体需求的60%。尽管中国机器人需求增长迅速,但是大部分来源于外企。从2000年至2010年的十年间,日本对中国输出工业机器人比例从1.5%上升到17.3%;如果计入经第三方出口的部分,中国需求占日本机器人出口的3成。
本土机器人落后的局面
相比国外的机器人技术,中国起步较晚。
“应该说,当前我们国家的机器人技术在某些方面跟国际水平相当,比如机器人的总体设计,但持重、寿命等指标还有一些差距,某些部件比如减速器的差距相对更大。”王天然说。
在王天然看来,造成差距的主要原因是:“我们还没有大量应用起来。”要想技术发展进步并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机器人自身首先要有大规模的产业应用,技术只有在应用当中才能不断提升。
在2013年的一次行业调研中,专家们发现零部件成本居高不下,制约了行业的利润。由于国内工业基础底子不厚,而机器人行业又相对精密高端,所以尽管很多东西便宜,但在包括核心部件制造和加工在内的高端装备方面,国内企业并没有优势。本土一家机器人厂商表示由于核心部件无法自产,由于核心部件需要外采,所以在整体机器人的成本上很难竞争外资企业。
比如,一个简单的机器人电控柜,国内做的比日本贵。又如国外的轴承虽然很贵,但国内要做同样精度的,比外国的更贵。
因为应用少,国内机器人产业难以形成规模。王天然说:“这些年,国内很多企业做了努力,比如沈阳新松,哈尔滨博实等公司,有的做得也还不错。新松公司各种机器人产能加起来大概有1000多台一年(工业),但与国外的机器人公司比起来还有较大差距。”
中国机器人产业加紧赶超
业内人士介绍,以前国产机器人大多为非标机器人,即按照下游中小企业的特定需求做定制化的生产,在约10%的市场缝隙中,国内数百家机器人企业激烈争抢。即使如此,国内诸多机器人买方正逐步自己制造机器人,甚至成为新的卖方。
奇瑞汽车公司2012年底就曾宣布,由奇瑞公司自主研发的200台机器人开始陆续投入应用,奇瑞将在未来三年内打造初具规模的工业机器人产业化基地。
通过近十年的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百余家从事机器人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工程应用以及零部件配套的产业集群,其中40余家上市公司在股市上形成了具有机器人概念的高技术板块。全国各省市地区正在建设和筹建的机器人产业园超过30余家。机器人应用遍及汽车制造、工程机械、医药食品等行业。
王天然认为,国家应大力支持机器人关键技术和部件的研究,要有独特创新才不会永远跟在别人后面。同时,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国家应予以统筹指导,切忌过热。
科技部高新司副司长杨咸武透露,为了更好的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去年以来,科技部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相关规划,实施智能机器人产业化工程重点专项。未来国家将加大力度,来实现机器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具体工作中,科技部首先将致力于推动机器人科技研发工作和企业需求相结合,致力于推动产、学、研合作,改变以前科研开发和企业需求差距大的问题。发达国家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经验和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我国需要结合发展实际,重点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实现赶超:
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与前瞻布局。加强对国际机器人技术的跟踪研究,把握信息网络技术条件下机器人的发展趋势,尽快研究出台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发展的步骤、重点突破的关键核心技术、工艺与零部件以及产业化路径,为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二是确立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机器人发展模式。我国即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机器人需求国家,建议首先采取对外采购与成套设计、系统集成相结合的“韩国模式”,加强行业细分领域的集成应用,扩大与占领应用市场。同时,借鉴“日本模式”,加强产学研用结合的集体攻关,重点突破关键核心部件,尽快形成机器人本体、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商等机器人全产业链的整体推进。
三是加大对研发及产业化的政策支持力度。利用高端数控机床及基础制造装备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制造装备专项等现有政策渠道,搭建创新应用平台,重点加强关键技术或核心技术突破、关键零部件联合攻关,促进关键零部件、整车、材料、工艺同步研发和协同配套。
发挥政府财政的引导作用,加大投入力度,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探索设立机器人产业发展基金,以优势企业为核心,引导和支持企业整合,拓宽工业机器人的应用渠道。
四是加快培育工业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品牌。我国应将培育与发展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作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一项重要任务。健全完善首台(套)支持政策,加大政府采购支持力度,研究建立以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的首台(套)保险机制,加快机器人产品的应用推广。
积极搭建产需对接平台,深入科技成果鉴定工作,研究建立鉴定公告发布制度,出台工业机器人产业目录,协同推进开展工业机器人的国产化工作,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机器人龙头企业和品牌。
五是加强服务机器人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我国从2012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15年将出现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高峰,60岁以上老人将由1.78亿增加到2.21亿,老年人口比例由13.3%增加到16%,这将使我国养老服务面临极大挑战,同时,我国也是地震、洪涝等自然灾害多发国家。为此,我国需要进行前瞻布局,借鉴日韩机器人发展经验,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看护、医疗、救灾等服务机器人的研发及产业化应用,并积极开展区域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