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有句诗:‘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如今,我国的探月工程将实现‘揽月’梦想,但我们的‘捉鳖’能力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上海大学戴世强教授说道。
昨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汇聚上海,参加了主题为“海洋、航空领域流体力学的新问题和新方法”的东方科技论坛。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李家春院士指出,我国有漫长的海岸线和辽阔的海域,那里蕴藏着丰富的油气、矿藏和生物资源。然而我国只具有浅海开采能力,尚无法研制出1000米以上深度的石油钻井平台,而南海海域的深度在1000米以上,因此加紧技术攻关,解决挑战性科学难题,是我国科学界必须应对的重大问题。
据专家介绍,我国南沙海域含油气面积几十万平方公里,石油资源蕴藏量有几百亿吨,天然气达十万亿立方米。这些资源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物质基础。如今,我国能源紧缺,石油消耗的60%以上需要进口,因此亟需加快开发这个海洋“聚宝盆”。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用在深于600米海域的海上采油平台是我国自主开发研制的。
另一方面,因为缺少这方面的技术和装备,我国海洋资源正在大量流失。在南沙海域,周边国家已钻探1000多口井,查明油气资源268亿吨,每年开采石油超过5000万吨,天然气超过400亿立方米,为我国近海油气年产量的数倍。有专家这样形容:“我国每年在流失一个大庆油田。 ”
论坛上,戴世强教授表示,作为水动力学专家,他感到这一问题十分紧迫。 “在中国全力投入嫦娥工程之时,是否还有更急需的事业应同步进行?”戴教授说,“我觉得有,那就是‘下五洋捉鳖’。我们要加大海洋科学研究的投入,尤其要加快海底深潜、海底观测和深海钻探这三大主要方向的技术研发。 ”
上海交大专家表示,目前,深海钻探已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和863计划项目,交大专家正在与中海油等单位合作,开展科研攻关。 “我们的起步虽然慢了,但一定要迎头赶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