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005年,中国的汽车,尤其是轿车产业似乎是在一夜之间兴起。2005年中国的汽车年产量达到600万辆,而轿车产量达到了300万辆,达到了汽车总产量的50%,而在2002年的时候,这个比例仅有34%,这说明中国轿车已经进入了高速的发展期。
从汽车电子方面而言,轿车电子化配置水平在各种车辆中是最高的,除了发动机控制、底盘控制的基本功能外,在车身和车载电子方面的配置尤其突出。同时,中国轿车的档次也在不断提升,以前许多中高档轿车的电子配置已经逐步走入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中,汽车电子产品在国产轿车中的成本比例已经达到了10%,因此汽车电子市场对于轿车的产量更加敏感,轿车的井喷式增长也给汽车电子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中国:汽车大国而非汽车强国
今天中国汽车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汽车电子产品已达到较高的普及率,如发动机、底盘控制系统以及车载音响系统等产品已经非常平常,同时新兴的汽车电子产品也开始迅速发展,比如车载信息和娱乐系统。虽然车载电子市场在今天规模还很小,但潜力巨大,而传统的发动机和底盘控制系统由于普及率已经很高,其发展将更多地受限于汽车产量的增长。
对于本土汽车电子企业而言,主要面临着技术和渠道两方面的困难。在技术方面,由于汽车作为一种特殊的终端产品,在汽车电子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同时具备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而中国本土传统的汽车零配件厂商通常只具有汽车机械方面的知识,因此很难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另一方面,中国的芯片和设计公司又缺乏汽车方面的经验,因此他们的产品大多只能在汽车核心技术的外围徘徊,比如不影响汽车性能的车载电子(如音响、导航)等。航盛电子在国内汽车电子产品的销售额排名第九,这也是唯一一家打入十强的本土企业,就是以汽车音响起家的。而其它排名靠前的企业均来自国外,产品覆盖动力、底盘、车身控制等领域。
本土汽车电子企业所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渠道方面的压力。由于国际汽车大厂通常都和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保持了多年的合作关系,因此这种长年的合作和信任很难被打破。中国本土的汽车电子生产厂商原本技术积累不足,加之渠道关系的铜墙铁壁,因而难以进入国际汽车厂商的采购名单。尤其是对于汽车使用的电子产品而言,质量必须与军用产品级别相媲美,因为这将关系到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本土半导体企业在消费电子市场中的价格战术已经行不通,这就更加大了其进入汽车市场的难度。
结构应用各有特点
通常将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结构分为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和安全系统、车身电子和防盗系统以及车载电子系统四大类,而以上顺序也正是其技术难度的从难到易的排序。动力控系统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几乎所有车辆上均有配备,这部分产品的市场相对稳定,技术门槛也非常高,其产品来源几乎全部来自于国际大厂,本土厂商在短时期内仍被认为无法接近。动力控制系统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期,需求量的变化主要受制于汽车产量的增减,未来会有一些升级的需求,这将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底盘控制子系统中最常见的当属ABS。和安全气囊一样,目前ABS也已经完成了从高档轿车向经济型轿车的过渡,绝大部分轿车中已经预装了ABS系统。
预计在未来两年内,ABS将在国产轿车中达到100%的普及率。未来的技术热点应向产品升级的纵深方向发展,这类产品的升级包括增加辅助的控制系统,如ABS+EBD、ABS+ARS等,安全气囊也在向多气囊,分步启动气囊的趋势进化,总之是向着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车身电子与汽车的性能关系相对较小,而对于舒适性的关系比较大,如电控门锁,电控车窗等,虽然这类产品的价格较低,但技术门槛也较低,普及速度非常快,而且用量也非常大。由于车身电子普及加速,国产汽车的电控化水平反而显得比较高。本土的汽车厂商会经常通过提高车身电控化配置的方式来增加卖点,在同价位的汽车中,本土品牌的车身电子功能显得略胜一筹。相对于动力和底盘控制系统而言,车身电子是本土企业相对容易进入的一个领域。
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性需求的提升,车载电子的市场潜力开始逐步释放,除了传统的音响系统外,新兴应用层出不穷,比如GPS、娱乐系统和TPMS等。这部分产品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许多国内的消费电子厂商都开始尝试进入这一领域。不过,车载电子产品与普通消费电子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因为汽车的工作环境非常严酷,这就要求电子产品也能经受得起-40℃~85℃的工作温度以及颠簸、碰撞等震动考验。即便如此,车载电子仍然是被认为最适合中国厂商进入的汽车电子领域。
需求升温带动新一轮市场
如上所述,在今天中国的轿车系统中,动力和底盘控制系统已经逐渐成为汽车标配,同时越来越多的车身电子产品被应用到汽车中以提高汽车的舒适性,这预示着车载电子产品市场潜力将逐步释放,这也正是最适合本土电子厂商进入的领域。
从使用者需求上说,由于中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产汽车产品的升级步伐越来越快,消费者对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持续升温。另一方面,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对相关汽车电子产品普及将起到推动作用,与交通系统的配合将成为汽车电子的下一个热点。
从汽车电子方面而言,轿车电子化配置水平在各种车辆中是最高的,除了发动机控制、底盘控制的基本功能外,在车身和车载电子方面的配置尤其突出。同时,中国轿车的档次也在不断提升,以前许多中高档轿车的电子配置已经逐步走入10万元以下的经济型轿车中,汽车电子产品在国产轿车中的成本比例已经达到了10%,因此汽车电子市场对于轿车的产量更加敏感,轿车的井喷式增长也给汽车电子产业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中国:汽车大国而非汽车强国
今天中国汽车产业有其自身的特点,传统汽车电子产品已达到较高的普及率,如发动机、底盘控制系统以及车载音响系统等产品已经非常平常,同时新兴的汽车电子产品也开始迅速发展,比如车载信息和娱乐系统。虽然车载电子市场在今天规模还很小,但潜力巨大,而传统的发动机和底盘控制系统由于普及率已经很高,其发展将更多地受限于汽车产量的增长。
对于本土汽车电子企业而言,主要面临着技术和渠道两方面的困难。在技术方面,由于汽车作为一种特殊的终端产品,在汽车电子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同时具备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而中国本土传统的汽车零配件厂商通常只具有汽车机械方面的知识,因此很难进入汽车电子领域。另一方面,中国的芯片和设计公司又缺乏汽车方面的经验,因此他们的产品大多只能在汽车核心技术的外围徘徊,比如不影响汽车性能的车载电子(如音响、导航)等。航盛电子在国内汽车电子产品的销售额排名第九,这也是唯一一家打入十强的本土企业,就是以汽车音响起家的。而其它排名靠前的企业均来自国外,产品覆盖动力、底盘、车身控制等领域。
本土汽车电子企业所面临的另一个困难是渠道方面的压力。由于国际汽车大厂通常都和国际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保持了多年的合作关系,因此这种长年的合作和信任很难被打破。中国本土的汽车电子生产厂商原本技术积累不足,加之渠道关系的铜墙铁壁,因而难以进入国际汽车厂商的采购名单。尤其是对于汽车使用的电子产品而言,质量必须与军用产品级别相媲美,因为这将关系到车辆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所以本土半导体企业在消费电子市场中的价格战术已经行不通,这就更加大了其进入汽车市场的难度。
结构应用各有特点
通常将汽车电子产品的应用结构分为动力控制系统、底盘控制和安全系统、车身电子和防盗系统以及车载电子系统四大类,而以上顺序也正是其技术难度的从难到易的排序。动力控系统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几乎所有车辆上均有配备,这部分产品的市场相对稳定,技术门槛也非常高,其产品来源几乎全部来自于国际大厂,本土厂商在短时期内仍被认为无法接近。动力控制系统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发展期,需求量的变化主要受制于汽车产量的增减,未来会有一些升级的需求,这将带来新的市场机会。
底盘控制子系统中最常见的当属ABS。和安全气囊一样,目前ABS也已经完成了从高档轿车向经济型轿车的过渡,绝大部分轿车中已经预装了ABS系统。
预计在未来两年内,ABS将在国产轿车中达到100%的普及率。未来的技术热点应向产品升级的纵深方向发展,这类产品的升级包括增加辅助的控制系统,如ABS+EBD、ABS+ARS等,安全气囊也在向多气囊,分步启动气囊的趋势进化,总之是向着更高效,更安全的方向发展。
车身电子与汽车的性能关系相对较小,而对于舒适性的关系比较大,如电控门锁,电控车窗等,虽然这类产品的价格较低,但技术门槛也较低,普及速度非常快,而且用量也非常大。由于车身电子普及加速,国产汽车的电控化水平反而显得比较高。本土的汽车厂商会经常通过提高车身电控化配置的方式来增加卖点,在同价位的汽车中,本土品牌的车身电子功能显得略胜一筹。相对于动力和底盘控制系统而言,车身电子是本土企业相对容易进入的一个领域。
随着人们对汽车舒适性需求的提升,车载电子的市场潜力开始逐步释放,除了传统的音响系统外,新兴应用层出不穷,比如GPS、娱乐系统和TPMS等。这部分产品的技术门槛相对较低,许多国内的消费电子厂商都开始尝试进入这一领域。不过,车载电子产品与普通消费电子产品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对可靠性的要求更高,因为汽车的工作环境非常严酷,这就要求电子产品也能经受得起-40℃~85℃的工作温度以及颠簸、碰撞等震动考验。即便如此,车载电子仍然是被认为最适合中国厂商进入的汽车电子领域。
需求升温带动新一轮市场
如上所述,在今天中国的轿车系统中,动力和底盘控制系统已经逐渐成为汽车标配,同时越来越多的车身电子产品被应用到汽车中以提高汽车的舒适性,这预示着车载电子产品市场潜力将逐步释放,这也正是最适合本土电子厂商进入的领域。
从使用者需求上说,由于中国的汽车产业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国产汽车产品的升级步伐越来越快,消费者对汽车电子产品的需求持续升温。另一方面,中国智能交通的发展对相关汽车电子产品普及将起到推动作用,与交通系统的配合将成为汽车电子的下一个热点。